懦夫畏死终须死,志士求仁几得仁的大概意思是:在危难时期,懦夫们害怕死亡试图苟活可仍然迎来死亡的结局。而志士们渴望为正义事业牺牲,然而又有谁能这么幸运成仁呢?
“懦夫畏死终须死,志士求仁几得仁”这句话的出处:
朱惺公(1900~1939),字松庐, 丹阳吕城镇人。
1937年,时任上海《大美晚报》主编副刊的朱惺公以笔名陈剑魂,将汪精卫当年行刺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于狱中所写诗“慷慨歌燕市,从容作楚囚。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。”改为“当时慷慨歌燕市,曾羡从容作楚囚。恨未引刀成一快,终惭不负少年头。”,讥讽汪精卫卖国。
1939年6月15日,朱惺公收到极司非尔路76号以“中国国民党铲共救国特工总指挥部的名义送去带子弹的恐吓信,声称:所有报馆人员必须立即改变态度,如果继续发现有反汪拥共反和平的报道,都将被认为是希图颠覆本党及危害国家,决不再作任何警告和通知,即派员执行——死刑。
他不为所动,反而在 6月20日的副刊上发表《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》,表示死而无憾。又写成自挽联“懦夫畏死终须死;志士求仁几得仁?“。
8月30日下午4时30分,朱惺公从北河南路94号寓所步行去报馆时,在上海北河南路与天潼路口被极司非尔路76号特务吴四宝、茅子明和张国震用无声手枪弹中太阳穴而死。
《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》
今贵部将宣判余之死刑矣!此诚之余之宠幸也!盖以如此死法,死为烈士矣。烈士,死之最光荣者也……贵部能杀余一人,其如中国尚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何?余不屈服,亦不乞怜,余之所为,必为内心之所安、社会之同情、天地之可容!如天道不灭,正气犹存,余生为庸人,死为雄鬼,死于此时此地,诚甘之如饴矣!”
|